找到相关内容288篇,用时48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关于正见的思考

    名言境界里的一切法,而且是必须要完全彻底地空掉,因为只有达到毕竟空的程度才能实证空性。在我们以根本实证了空性(也就是圆成实性)之后,自然就可以实证世界的真实面目--依他起性,唯识就是讲的这种圣者...未达遍计所执性空,不如实知依他有故。无分别智证真如已,中方能了达依他起性如幻事等。”就是说,不把遍计所执性的假名缘起法完全彻底地空掉,就不能实证依他起性的甚深缘起法;而实证假名缘起法毕竟空无所有...

    吕新国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80754714.html
  • 大乘三系的商榷 (摘自‘无诤之辩’ )

    佛。......六道别异,亦世间名字故有,非以第一义。......第一实义中,无业无报,无生无灭,无染无净”。世间名字故有,是说:染净因果,凡圣迷悟,这一切,惟有世俗名言识(通)所得的假名;如以...惑业而生死流转,到底依于什么而有流转的可能。二、由于修证而大菩提,到底依于什么而有修证的可能。这二者,有著相关性,不能病在这里,药在那边(念佛、持律、习禅,都是大乘所共有的行门。著重某一行持,在印度是...

    印顺导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432357484.html
  • 四重二谛

    谛,亦即三科等法,事相粗显,犹可破坏,所以叫作世间;是圣者所知,超越世间世俗谛,有体有用,不同于那只有名无体无用的假法,所以叫作胜义。也叫作体用显现谛。  (2)道理胜义谛︰即证世俗谛,亦即...法;第三,证世俗谛,是说七十七、四十四等法;第四,胜义世俗谛,是说生空真如。第一,世间胜义谛,是说十二有支等法;第二,道理胜义谛,是说七十七、四十四等法;第三,证得胜义谛,是说生空真如;第四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12862068.html
  • 略辨阿赖耶识义

    获根本;人唯识门故,能获。入真如门,即是自觉;人唯识门,即能觉他。于此二门出入无碍,方是诸佛菩萨之妙行也。  识阿赖耶故,人唯识门;识如来藏故,人真如门。二门不一不二,故曰"以是二门,不...宇宙人生实由众生自己无明心(即赖耶)中妄现。若离无明心,则宇宙人生皆不可也。悟此理,方能人唯识之门也。  云何人真如门?《法华经》云:"诸法从本来,常自寂灭相。"《华严经》云:"法性本空寂,无取亦...

    钝根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342062659.html
  • 大乘不共法:五十二行位

     六地 现前地 般若波罗蜜 缘起  七地 远行地 方便波罗蜜 /无相有功用行  八地 不动地 愿波罗蜜 净愿/无相无功用行  九地 善慧地 力波罗蜜 度众/四无碍解智  十地 法云地 波罗蜜 ...于一一异相各现  同相,同异善现圆融无碍。  7.无著行:菩萨在般若善现,复得一方便,以此方便智度化众生,令成无上正觉,但不执  着自己的如何能够度生。或运用方便,于十方虚空偏满微尘,于一一尘中现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21865106.html
  • 略论唯识哲学之识境观念

    的。同时,遍计的二取永无,如实的根本历历显现而发挥强而有力的作用,所以不能说是非一。总之,三性无论是在染污的现象界,或清净的世俗谛上,都没有别体,不可分离之法,所以《成唯 识论》说,圆成实与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120565689.html
  • 评元晓关于《大乘起信论》的疏解

    ,止诸境相故,无所分别,即成无分别;  依生灭门分别诸相,观诸理趣,即成也。”  此处所论的“止观”在很大程度上关系佛教大乘的认识论,所以为“止观”所下的定义,与专就禅观而言的“定慧’’就有...”,由此成就所谓“”。此“”全称“五分别”,是在“根本无分别’’对真理的把握基础上,对诸现象及其道理的重新观察和分析,也就是以既掌握的真理,指导对世界、人及其解释的再认识和实践。 ...

    杜继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80867234.html
  • 《劝发菩提心集》讲记(九)

    所开展出来的。般若有加行无分别、根本无分别、无分别的三慧,而后面的四波罗蜜,即属于所摄。善巧方便等是作用的四种差别。若只说六度,则般若是总摄无分别。若言十度,则第六般若只限于根本无分别,因已分属四度。1  伍、能成不退转地与发心相违之法  一、能成不退转地之法  (一)八法  《弥勒问经》云:菩萨摩诃萨有八法,能成不退转地。何等为八?一者,大悲;二者,心安住;三...

    慧沼大师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70668462.html
  • 简论梁漱溟对唯识宗的理解和改造

    极端拉开,所以他后来不能不重新肯定世间的意义。梁漱溟认识到,佛教的“”不能够提供给世间一种积极的意义,而  缺乏能动性。所以,他吸收儒家思想来弥补他为自己的宗教观所挖的鸿沟。在他的整个思想中,...得到的,已经出离了世  间现量的无明状态,故称为“”。  如果人们理解了知识的本来面貌,也就可以反过来从一个更高的地方从容地审视和运用一切世间知识:“世间现、比等明其为假,亦建立一切世间道理,...

    梅谦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161973473.html
  • 佛教的智慧与儒家的明

    无漏智慧。如果从功能和获得之次第上来说,它则是证得了根本之后所成就的[16]的统称,是超出了二乘出世间而能通达权、实之法和总、别之相的智慧。它既可以使人出离世间,又可以使人出离出世间,做到...智慧是一种没有任何分别观念存在的对于诸法空性的现观,是产生一切和方便之行的根本,任何反映诸法别相的都得以此为根本、为基础,所以佛法中就管它叫“根本”。由于它的最大特征是没有对诸法差别之...

    恒毓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130878312.html